在金屬加工、表面處理及精密制造等行業中,拋光工藝是提升產品外觀質量、去除毛刺和改善表面光潔度的重要工序。然而,在拋光過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水進行冷卻、清洗和除塵,由此產生大量含有懸浮物、重金屬離子、油類物質及研磨劑殘留的拋光廢水。本文將介紹一家專注拋光廢水處理的環保公司——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看他家是怎么處理這類廢水的。
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荷蘭外商投資的環保企業,于2011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成立,致力于為拋光廢水處理提供完整的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解決方案,業務板塊涵蓋EPC工程、提標改造、污水站運維等。依斯倍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及零排放處理系統已廣泛應用于表面處理電鍍、汽車制造、涂裝生產線、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半導體、航空船舶、金屬加工等行業。
一、拋光廢水的主要來源與特性
1. 拋光清洗廢水:用于清洗工件表面殘留的拋光膏、研磨粉等污染物,主要成分為懸浮顆粒、油脂類物質及少量金屬粉末。
2. 濕法拋光冷卻水:用于冷卻拋光設備或工件,水中可能含有微量金屬碎屑和潤滑添加劑。
3. 除塵噴淋廢水:為捕集拋光粉塵而設置的噴淋系統所產生的廢水,含有高濃度懸浮物及部分可溶性污染物。
二、拋光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的技術路徑
1. 物理化學處理
混凝沉淀/氣浮:投加聚合氯化鋁(PAC)、聚丙烯酰胺(PAM)等藥劑,使細小顆粒凝聚沉降,結合氣浮技術可高效去除懸浮物和部分油污。
高級氧化:如臭氧氧化、Fenton氧化等,用于降解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提升可生化性。
吸附過濾:活性炭、石英砂或多介質過濾器可用于深度去除殘余油分和色度。
2. 膜分離技術
超濾(UF):用于去除膠體、大分子有機物和微粒,作為反滲透前的預處理單元。
反滲透(RO):高效脫鹽并去除溶解性污染物,出水可回用于清洗、冷卻等工藝環節。
納濾(NF):適用于部分軟化和脫除有機物,適合用于對硬度有要求的回用水場景。
3. 生物處理技術
對于含有一定量有機物的廢水,可引入厭氧—好氧組合工藝進行生化處理,進一步降低COD,提高整體處理效率。
4. 零液體排放(ZLD)技術
結合蒸發結晶、MVR(機械蒸汽再壓縮)等技術,實現濃液回收或固廢化處理,達到“零液體排放”目標,適用于環保要求較高的區域或園區。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與環境保護壓力,拋光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已成為制造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環節。企業應從源頭減量、過程優化到末端治理全過程入手,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打造可持續的水循環利用體系。只有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責任編輯】: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www.34034a.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 芯片制造廢水處理循環利用公司
下一篇: PCB廢水處理循環利用公司
準確評估 改善環境 提升經濟效益